您现在的位置:麦积新闻网 正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近年来,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18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11.2%。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群体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青少年成为了糖尿病患者。虽然大众普遍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疾病,但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关注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糖尿病“盯上”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群容易患上糖尿病呢?我们如何识别糖尿病的早期迹象?这种病是否可以被预防和治疗呢?

年轻人与糖尿病的距离,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更近。《英国医学杂志》2020年4月刊发了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这一以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75880名参与者为样本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岁之间是6.3%。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也显示,从 2010 年到 2019 年,中国 20 至 35 岁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

据悉,2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更多与后天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1 型则属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岛素。在我国,约90%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

糖尿病为啥“盯上”年轻人?

谈及糖尿病患者年轻化的原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陈燕铭在“联合国糖尿病日:风险与应对”义诊活动中指出,这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工作节奏快有一定关系。“熬夜玩手机电脑、不规律饮食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激素。另外,日常缺少运动、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糖尿病。”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广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早发2型糖尿病数量的增加,更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抵抗则与肥胖关系密切,近些年肥胖人口越来越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都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过早地浪费了大量的胰岛素,从而导致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2021年在“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中介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比较清楚。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规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

根据医生建议,有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及时接受糖尿病筛查。那么,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指出,18岁以上人群中,具有如年龄超过40岁,超重、肥胖,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血压血脂异常等一种情况及以上的,可被定义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自我管理和健康干预等手段。

此外,研究发现,具备年龄40岁及以上;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久坐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空腹血糖≥6.1mmol/L;患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因素之一的,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只能采取控制血糖等措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其对人体的危害也常常被低估,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可能会波及全身,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肾脏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等多器官的疾病,致残甚至死亡。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就可以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目前,我国有大量人群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些人尚未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但他们的血糖水平比一般人群要高。对于这些人群,及时进行干预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恢复到正常状态。糖尿病前期是一种可以被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血糖水平没有及时控制,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有50%甚至更多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然而,目前只有约50%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我们应当广泛开展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于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些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常常会面临来自疾病、药物、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