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在养老问题上积极探索,通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郑州市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服务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营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荤素搭配,价格实惠。在金水区未来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楼,每天中午都有很多老人就餐。“走路5分钟就到了,吃完还能和同龄人聊天,我们方便,子女也省心。”年近70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下雪天,不想出门了,打个电话,工作人员就能送饭到家。 据李大爷介绍,养老服务中心的饭菜非常美味,有荤有素,价格也很实惠。在这里,他能够享受到美味又健康的饮食,还可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得。

在金水区未来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楼主要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养生餐饮、老年大学、中医门诊、康复医疗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二楼主要为高龄长者提供短托、中托、长托、计时托、术后康复、慢病管理等养老服务,设置有80张床位。据了解,街道以“物业+养老”为模式,联动辖区内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专业、平价的综合养老上门服务。

围绕发展社区普惠型养老服务,郑州市全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郑州市民政局局长郑方燕介绍,郑州目前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266家,其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4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52个、社会办养老机构100家。同时开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安全监管平台,建立老年人基础信息库,加强市、县两级互联互通。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入网率达100%。

在金水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所在地,巨大的智能显示屏上,全区老人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养老设施等情况一目了然。文雅社区的独居老人黄大爷在手机小程序上一点,就下单了“到家助浴”服务。当天下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如约上门服务。

在二七区福华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福华颐养院,一场热闹的联欢会正在举行。游戏问答环节,医生护士围绕日常保健常识连连发问,老人积极抢答,获得奖励的老人十分开心。

“除日常照料外,我们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健康大讲堂,老人们都很愿意参加。”福华颐养院院长赵晓婷说,这里是一所政府主导、民企参与、医疗机构技术支撑的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为邻,通过二楼的长廊通道把养老院和医院门诊楼连通起来。

“养老院的老人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随时到隔壁就医;同时,医护人员也经常对我们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指导。”赵晓婷说。

近年来,郑州打造了一批体现医养结合特色的养老服务中心,有效衔接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目前,郑州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35家、床位3500张,河南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15个;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23家。

为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孙克强,郑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向媒体表示,政府鼓励大中院校开设老年类相关专业,以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当地已经建立了11所院校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引导院校与养老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孙克强表示,通过建立校企互融的联动机制,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郑州市民政局致力于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破解人才短缺、难招和难留等问题,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校企联动、机构赋能、政策激励和就业推动的人才共建共育模式,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在过去的三年中,共培养了3.6万名的从业人员,并新增了10681名技能人才。这些举措不仅为郑州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