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距今约7000至5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上建立了他们的聚落。在这里,他们开始了农耕、养殖、狩猎和制陶等生产活动,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研究人员成功复原了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的面貌,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9月24日,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仰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与主干,一直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对于仰韶文化的先民们,他们的样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谜团,令人充满好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表示,为了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索,推动仰韶文化的研究,并有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普及,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携手公安部鉴定中心等相关部门,对仰韶村遗址的先民进行了生动的面貌复原工作。

李世伟介绍,技术团队在充分运用颅面复原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古DNA研究、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先民面貌进行了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其中,仰韶时期先民是一名4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5600年;龙山时期先民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距今约4000年。

李世伟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关于仰韶先民的面貌无任何参考资料,为获取精细数据,团队采集仰韶先民头骨定位点超过401万个,再用遗传背景最为接近的人群为其贴上肌肉组织,通过基因分析来预测肤色和毛发,目前复原精准度在90%左右。

仰韶村遗址,位于我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境内,是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遗址。1921年,这里首次被发掘,这一重要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正式诞生,而且其出土的重要文物和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一名称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名称。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迎来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吸引了众多考古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

仰韶村遗址先民的面貌复原工作,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生动地领略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元文化风貌,同时也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实践案例。李世伟指出,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古DNA的研究工作,期望通过这一持续性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变迁与动态,从而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发展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