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大运河的物理本体是历史上的运河河道,积淀形成了以“流动的文化”为灵魂的流域文化传统。但是,自晚清以来,大运河已断流百余年,因运河而繁荣发展的文化,也因此花果飘零。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让大运河千里通波,特别是解决通济渠、永济渠沿线及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的水源短缺、河道断流等突出问题。

水是万物的本原,也是大运河的命脉。最引人瞩目的是2022年4月,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断流百年之后,首次迎来了全线通水。据称,这次补水总量为5.15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大运河注入了37个西湖,这是古代治水能臣宋礼、靳辅等做梦都想不到的。

如今,每年向运河补水已成常态,“一河清水向北流”的美丽画卷初步绘就。

大河有水,满盘皆活。运河八省市统筹“绿色生态带”和“环境配套工程”,实施了国土空间管控、入河排污口整治、沿线企业综合整治、建成区与核心监控区管控、滨河生态空间保护和环境美化等重大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河生态保护的专项政策、法规、实施细则,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筑牢了绿色基底,奏响了水韵旋律。

对此最敏感的是各种动植物。如过去被称为“排污河”的北运河,通过实施截污治污、河滨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建设等,水质已稳定为Ⅰ类,成为黄菖蒲、香蒲、狐尾藻、金鱼藻、白鹭、中华秋沙鸭、鳑鲏的生存乐园。这样的例子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可以说随处可见。

发布时间:2025-04-23 17:47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