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电影《生息之地》由上影集团领衔出品,通过十岁孩童徐闯的独特视角,深入挖掘乡土中国的韵味。影片旨在描绘上世纪90年代,豫东平原上一个农村家族在社会大潮中的生活变迁。从春耕到秋收,从婚丧嫁娶到四季轮回,电影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开机拍摄,将中国乡村的美丽风光和人情冷暖娓娓道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电影生动展现了李姓一家的勤劳、坚韧、乐观与淳朴,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乡村生活的真实魅力。

在剧本创作的早期阶段,《生息之地》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2022年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的青睐,荣获评委会优胜项目奖和最具潜力导演奖。随后,该片在2023年金鸡创投WIP单元中再获最具潜力导演、评委会优秀制作中项目殊荣,并在亚欧青年影展元年WIP单元中荣获佳作奖。此外,它还揽获了MOREVFX视效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谢晋青年电影扶持计划”优秀项目奖等多个奖项,这些荣誉见证了该片在业内获得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如今,这部备受国内影坛瞩目的影片,更是在欧洲影展中得到了认可。消息传回国内,尽管许多人尚未一睹其全貌,但那份好奇心和期待已被点燃,令人翘首以待。

根据海内外先睹为快者的评价,“少年视角”“四季诗行”“乡村变迁”等都是高频词。人们得以从第一批观众的真实反馈中,还原出《生息之地》的本来样貌、艺术风格——影片透过少年双眼,望见了乡村的记忆与希望。

《生息之地》的故事时空坐标落于1990年代河南的一座村庄。改革开放的风潮从东南沿海慢慢延伸到北方、深入腹地。豫东平原的一个村子里,少年徐闯的父母去了南方务工,他跟着小姨、姥姥、姥爷等留在村里生活。生老病死、四季流转,四世同堂的家族和脚下的故乡会在时间里经历哪些变化,10岁的孩子对这些问题并没什么过于深刻的答案。在一次次的平移长镜头里,三分之二画幅留给初绿的麦田,少年的记忆混合着土地与自然,娓娓道来。

作为柏林首映的观众之一,网友“数星星的心理人”对影片的细腻表达点赞:“最戳心的还是那些细碎的人情味。比如姥姥偷偷往徐闯书包里塞煮鸡蛋,邻居大爷用烟袋锅子敲他脑袋说‘小崽子别瞎跑’,还有全村人一起收麦子时汗水和笑声混成一团……仿佛能闻到上世纪90年代河南农村的麦香。”网友“陈久七”被影片的首支预告触动了心弦:“在我老家拍的,看着好亲切,美丽的田园风光、乡村长诗,让人感觉回到了童年。”

而对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影迷来说,海报、剧照以及首支预告片里透露的电影美学,构成他们观影兴致的第一眼理由:从绿油油的春、农忙的夏直到白雪覆盖,庄稼和人都在平静地生存,电影里流淌着土地的美与亲近。

曾担任六届金鸡创投大会评审的蒋浩表示:“片中鲜活呈现的乡村生活图景、对大量非专业演员表演的把控,都让人看到了剧本的文学性,以及将文学想象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电影语言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坚定支持这个项目的最大原因。”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程波在观影结束后,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这部作品。首先,影片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画卷和农事诗篇。其次,它巧妙地将众多角色和家族的兴衰变迁融入中国农村1990年代的真实写照中,进行了细腻的叙事描绘。影片通过短暂的回溯式“近历史”讲述,生动地再现了乡村城镇化浪潮中的一段缩影,这一部分成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以儿童的视角展开,这种独特的视角天然地具有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也为从“近历史”向“当下”的叙事延伸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程波特别强调,在故事中,那些青壮年人频繁地回到家乡,他们从南方带来的信息,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糖果,都承载着改革开放的信号。这些信息伴随着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从个人视角出发,真实地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有限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