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飞速进步,AI在戏剧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剧目开始以AI为核心主题,甚至将机器人引入表演之中。例如,舞剧《深AI你》以AI深入人类生活的未来为背景,通过人类演员扮演AI机器人,生动地展现了温暖与爱的主题;戏剧《巨物之城》则以人机共生时代为背景,机器人上台演出预定剧本,深入探讨了记忆与生命等深刻话题;人工智能音乐剧《超越藩篱》则运用AI分析音乐剧的成功规律,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剧本和歌曲;而人工智能芭蕾舞剧《融合》更是通过AI进行舞美和舞蹈动作设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也为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此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普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预设内容进行演绎,展现出有益的探索精神。然而,这些作品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结合程度仍显不足。近期,在以“AI登场”为主题的第七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中,有3部剧目以人工智能的参与或为主题进行了呈现,这无疑是对AI参与戏剧创作的一次深入探讨。其中,我有幸以演员的身份与AI携手演绎了话剧《空格》。该剧的创新之处在于,AI并非简单地根据既定剧本进行演绎,而是根据现场所提供的“线索”进行即时回应和创作。这不仅仅是一次AI的表演,更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实践,使得人类与机器人在舞台上实现了真实而深入的对话。

这是一部需要演员、AI和观众在现场共同“填补空格”的实验性作品。我在演出中面对的搭档不是人类,而是AI机器人。这种全然未知的组合就像将自己置入一场三角关系的即兴交锋:演员—AI—观众。任何一方的回应与变化都会打破预期,生成全新的戏剧张力。

在传统剧场中,角色和剧本早有预设,观众通常只是被动接受。但在这出戏中,观众被邀请来填补那些留白的部分,AI也并非只是机械化的工具,而是一个随时有可能产生奇妙回应的“搭档”。这样一来,我在台上等待AI和观众的回应时,就仿佛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漩涡中心。观众的反应可能和我一样懵懂,也可能出现情绪的爆发;AI的回答有时深度不足,略显脱节,却又因这种“稚嫩”令观众感到新奇有趣。

剧中,我不断通过填字、填空的方式,唤起自己的回忆、情绪与体验。而AI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填补空格”的过程,它通过概率计算,为被遮蔽的词语寻找合适的匹配,生成新的文本与意义。这种“生成”本身正像这台戏的关键机制——人和AI通过一种暂时的、共同的创造行为,为未知空间注入生命。

通过这次演出,我和观众用真情实感为AI上了一堂课。AI在剧场的真实交互中获得的数据,是在实验室和标准化训练环境中很难获得的。如果让AI在演出中拥有更清晰的人设,会使其更加生动,就像一位真正成熟的演员。如果给AI赋予独特的性格特征,让它在多轮互动中保持一定的逻辑和情感走向,它便可能更好地与人类演员、观众共舞。展望未来AI与艺术创造结合的可能性,我们将看到更多元的多模态交互,气味、震动、光线、声音等多种感官刺激融入剧场,使AI和人类演员在一个更综合的空间里共同创作。这需要更多技术与艺术的跨界合作,需要工程师与剧作家并肩努力。也许需要经历一次次磨合的过程,才能让技术在艺术中找准位置。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创意、想象力与AI的数据、计算和学习能力将不断碰撞、升华。

艺术的精髓,在于激发情感的涌动与思想的共振。随着AI这一新兴媒介的融入,它不仅彰显了科技发展的尖端水平,更映射出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与无限想象力。展望未来,剧作家、工程师、观众与AI将共同参与这场交流与探索的盛宴,彼此接纳,相互促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AI将不断进化,为戏剧舞台注入更为丰富、深邃的情感力量,让艺术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展望未来戏剧舞台的发展,我们期待在艺术、技术与观众三者共同努力下,能够开辟出全新的叙事空间,从而对生命的丰富性与深邃性进行别具一格的阐释。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