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近期,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春季开学典礼上,三年级二班的学生王润柏,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全校师生讲述了自己在假期中与人工智能(AI)的精彩互动。他运用AI技术,不仅创作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童话插图,还精心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旅行路线,在AI的帮助下学习英语、探索历史,让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王润柏满怀好奇地说:“AI已经成为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他的故事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为这位小小“AI爱好者”点赞。

全国青年联合会(青联)近日提出提案,建议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推广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的普及教育。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开发“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包,并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旨在帮助青少年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其应用场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被学校充分利用,以设立“北大附小AI大讲堂”、创建人工智能实训中心、构筑“AI关爱空间”等形式进行……这一举措由北大附小党委书记王添淼在开学典礼上公布,王润柏及同学们均感到欣喜不已。

开设专业课程,提升青少年科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素养,这样的安排与全国青联的提案建议不谋而合。

“我希望在校园里学习AI基础知识,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即将开课的“AI大讲堂”,王润柏充满期待,“我想继续在AI的帮助下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未来AI是否会取代人类”,AI技术的日新月异让这一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在全国青联常委、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看来,“AI取代的不是人类,而是不会使用AI的人类”。

李晓东认为,在智能时代,青少年要有效驾驭人工智能,需要重点提升数据素养、模型思维、批判思维和伦理意识。学校应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人机协同创新能力。

全国青联在提案中建议,“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院系、课程,建立国家级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分层分类开发适合不同青少年群体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让运用人工智能成为青少年可及的技能。”

怎样让AI融入每个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真正成为人人能用、会用的工具?全国青联常委、中青科协副会长,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TeleAI院长李学龙觉得,“连接”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他介绍,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智传网(AI Flow)的落地将为“人人可及”这一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为了有效遏制“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与农村应用不均衡”的问题,全国青年联合会积极响应,并在提案中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教育培训的开展。此外,提案还倡导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设施向青少年群体开放,以此为契机,为青少年提供数字技术培训等优质资源,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中提升技能,拓宽视野。

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即便硬件设施不尽完善,凭借电信强大的主干网络,我们依然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传输延迟和带宽占用过大的难题。这样,我们就能实现智能且高效的资源传递,做到随时随地响应需求。学生们可以接入虚拟课堂,由数字化的教师进行授课,并与AI知识库进行互动学习。我们致力于为我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乃至每一个村落提供均等化的智能教育服务。正如李学龙所言,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将为我国教育公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