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在2024年举办的巴黎时装周上,一款由中国品牌推出的时装吸引了众人目光。该时装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的传承人欧东花精心设计,其上绣有“龙鳞铁塔”图案的手工苗绣,令人耳目一新。

实际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元素,已成为众多国际品牌竞相采用的灵感来源。然而,如何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巧妙融合,并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无疑是中国品牌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探索之路。对此,某品牌海外业务负责人祁配文坦言:“在‘走出去’的征程中,我们选择巴黎作为首站,一方面是为了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深入的地域文化沟通,另一方面则是鉴于巴黎作为全球时尚之都,其一手的数据和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最直接的市场反馈。”祁配文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同时为当地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消费感受。

不难发现,在许多文化“出海”的案例中,市场化运作方式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不管是游戏、网剧,还是潮流消费品,在国内市场的高强度竞争环境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出海”过程中,它们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品牌、商业模式等在内的生态链,这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和新可能。

“文化传播若无法获得经济效益,缺乏产业化运作模式,往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刘琛分析,过去,一部分传统艺术表演在海外推广时,由于未能有效进行商业包装与市场运营,仅依靠有限的文化交流活动或政府资助,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传播态势。刘琛建议,相关文化主体在“出海”过程中,应当注意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借助原创IP的版权运营实现产业链价值转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播模式。

《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在总结我国文化“出海”的特征时指出,“出海”内容“国潮化”,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出海”主体多样化,跨界联名成为品牌全球化新引擎;“出海”生态延展化,流行文化IP生态圈持续扩容。

如果说市场化运作是文化“出海”的支撑力,那么高质量内容依然是文化“出海”的生命力。不少专家指出,部分短剧存在剧情浮夸、粗制滥造等问题;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类型单一、内容同质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海外落地的能力;部分文化消费品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将中国文化的精粹传播出去……

“有些文化产品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接受度,但其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却未必与我们希望传播的一致。”季芳芳指出,那些既富含文化价值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作品,无疑是我们最为期待的,但这也确实是最难实现的。还是要强调创作空间和类型的多样化。“只有当作品数量增多,供给变得足够丰富时,才有可能去探索这个平衡点。”

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文化产品“出海”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众多潮流玩具行业的从业者纷纷表示,要想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团队必须具备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熟练掌握当地语言以及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面对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以及本地化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全球范围内具备这些能力的本地化团队和人才显得尤为稀缺。

正如《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所言:“在取经的旅途中,探索的过程比到达灵山更为关键。”即便前路遥远,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依然在持续寻求突破和创新,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开放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