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河鲀,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古时称“肺鱼”。英文名:Far east puffers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河鲀外形似河豚,但现代动物分类学将二者划分为不同纲的水生动物。
 
有毒部位
 
河豚鱼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 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生殖腺、肝脏、肠胃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鲀(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药理作用
 
河鲀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作为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3000多倍。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鲀(俗称河豚鱼)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中毒诊断
 
进食河鲀者出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河鲀中毒,毒素鉴定:取尿液5ml,注入雄蟾蜍腹腔内,0.5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为阳性。
临床症状
 
河鲀
 
潜伏期为0.5~3小时,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继而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体无力。眼睑不垂、共济失调、声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昏迷;最后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海鲀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若8小时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复。
 
中毒治疗
 
目前有人报道,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静注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气管切开;肌肉麻痹,成人肌注士的宁2~3ml/次,小儿酌减,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并可使用B族维生素
发布时间:2013-09-08 09:49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