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今年一月,曾名为爱博市场的书房市集正式开始了其改造工程。此次改造的启动,主要基于两大原因。首先,这个历史悠久的市场已经稳健运营了十八载。最初,它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为了服务周边街道动迁而来的近十万居民而建设的。然而,十八年来,市场的外观和设施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与当前民众日益提高的消费体验需求显然不相匹配。市集在夏季缺乏空调,摊位光线昏暗,布局动线不合理,下水道有时也会出现堵塞问题,网络信号不稳定,甚至时常导致消费者无法使用手机支付。综上所述,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以提升市集的整体环境和购物体验。

二是,镇集体资产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众多商铺和摊位经过多次转手,形成了复杂的租赁链条,其中涉及二房东甚至三房东,使得业态管理变得尤为困难。此外,一些老经营户私拉电线等历史遗留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林镇商业公司副总经理朱国瑞感慨道:“经营确实不易,风险系数高,而收益却相对一般。”

此次改造是交给上海柒源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做的。这是一家民营企业,此前在上海已有改造经营十多家菜场的经验。在浦东,就有不少老百姓都熟识的南泉菜场,在柒源对其进行智慧化改造后,成为一家单日客流超过5000人的“网红菜场”。

改造的费用不低。尤其此次书房市集还重新设计优化了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并引入AI图像识别秤、电子大屏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与系统。不过,据柒源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钱申豪介绍,因上海大力推广菜场智慧化改造,因此有相关政策补贴可以覆盖电子秤等智能终端改造约50%的前期投入。

再加上升级后,摊位一定程度的租金上涨,以及从根源上杜绝了“二房东”现象,也提升了市场整体的租赁收入。“根据前期的实践,大约4-5年可以收回成本。”钱申豪说。

不过,对于具体的摊位来说,租金上涨的感觉并不十分明显。“过去一个摊位10平方米左右,一年大概2-3万元,现在面积基本上扩展到原来的1.5倍-2倍,一年大约3-5万元。但是客流增长比较明显,生意变好了,总体感觉还可以。”在市场里经营“南汇蔬菜”摊位已经10多年的楼伯说,前期市场改造后试营业,就发现蔬菜卖得很快,一般早上开摊,中午就卖光了,下午还可以回田里忙活。“几头都能兼顾”。

菜场外围的爆鱼档口,也经营有些年头了。“租金上涨不是很明显,但这两年生意确实不如以前。”老板透露。改造后的店铺更亮堂、整洁了,“至少工作环境更好了。”

改造成本会摊在菜价里吗?在近年来上海改造的菜场里,老百姓最关心的往往是这个问题。此前亦有一些声音,认为菜场颜值提升了,但价格也跟着上去了。

记者询问了书房市集的一些商铺、老顾客,都表示目前菜价没什么变化。有些档口为了吸引客流,还搞起了“新开业大促销”。

客观而言,商品的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书房市集采取了一项创新举措,特意划出了超过200平方米的空间,引进了一家采用“集采集配”模式的供应商。具体来说,书房市集与山东的一家蔬菜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天,这家供应商都会从山东运来一车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直接在店内卸货,省去了中间的批发和转手环节。因此,书房市集的蔬菜和水果价格能够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低约30%,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有消费者计算得出,网络购买生菜的价格大约在每斤2至2.5元,而在书房市集,仅需1.2元即可购买到相同分量。

当然,在我们的行业内,那些每日稳定供应且价格亲民的蔬菜被亲切地称为“毛菜”。相较于菜场中其他摊位提供的精致“净菜”,在品相和品种上或许稍显不足。然而,这种差异恰恰实现了整个菜场的梯度供应。无论是偏好低价蔬菜的消费者,还是对品质有更高要求的顾客,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作出选择。此外,我们的各个摊位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关系,避免了价格恶性竞争的局面。正如钱申豪先生所说:“这样的布局不仅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也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