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概念验证”一词近年来在我国科技领域广受欢迎,其核心目标在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最初一公里”瓶颈。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创新概念验证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强化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可行性验证功能,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与应用。

在这一改革进程中,上海科技服务平台机构取得了哪些进展?机构负责人有什么建言?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家机构都设立了概念验证资金,打造了概念验证平台,推动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建,集聚了35位复旦科研人员、200余位研究生和科研助理以及15位持证技术经理人。截至今年5月,中心已入库32个概念验证项目,发布6台产业化样机,孵化出8家绿色低碳科技企业。

“我们发布的样机里,有两台获得了上千万元投资,已转化为产品。”概念验证中心执行主任孙剑峰介绍,它们是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工业烟气可凝结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对环保和降碳有重要价值,其原理样机都来自复旦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级项目。

从原理样机到产业化样机,再到产品,高校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之路为何能走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认为,其原因是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评价—示范应用—投资加速—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概念验证服务体系。“这种体系化服务对概念验证来说是最重要的。国内很多概念验证中心强调它们有仪器,能提供研发和检测服务,仪器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概念验证的一部分。”

为了构建一套完善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东部中心充分发挥了其多年累积的技术转移平台优势。该中心不仅成功对接了国内众多企业、产业园区以及风投基金等外部资源,还与复旦实验室内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实现了有效融合。此外,东部中心还积极组织复旦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揭榜挂帅”项目以及中建八局的“好房子”项目。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验证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可行性,还实现了技术供需的精准匹配,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原型机成功转化为产品后,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营收利润的共享以及企业股权的合理分配,实现了市场化的自我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