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近年来,众多影视剧以真实案件为创作灵感,巧妙地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描述,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然而,在追求戏剧张力的过程中,部分作品却过分设计暴力情节,以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这些作品或通过特写镜头放大受害者的痛苦表情,或以慢镜头细腻地渲染血腥场景,甚至以主观视角引导观众体验创伤。表面上,这些手法似乎在技术上强化了戏剧冲突,激发了观众的共情。然而,实际上,这些做法却将暴力情节作为卖点,在消费痛苦的过程中,对暴力进行了二次赋魅。 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作品的正义叙事,消解了其揭露罪恶、弘扬正义的社会警示价值,甚至可能成为助长暴力的温床。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作品的社会责任感,避免过度渲染暴力情节,以免误导观众,加剧社会暴力问题的蔓延。

当影视叙事过度聚焦暴力发生的过程时,往往容易导致两个层面的失衡。其一,将暴力的残酷性简化为受害者的个体苦难,实际上遮蔽了加害者的动机、矛盾的根源等更深层的社会议题。其二,当受害者的身体与精神创伤被当作构成视觉奇观的一环时,实际上是在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消解了悬疑涉案故事本身的严肃性。例如,某些影片用过长篇幅表现受害者反复受虐的场景,并配以煽情音乐。观众易于受到感官刺激,却鲜有追问暴力形成的症结,思考其背后人性、家庭、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镜头不断强调“受害”时,可能无意中传递出一种潜台词:暴力源于受害者的脆弱,而非加害者的恶意。这不仅会弱化公众对暴力本质的认知,还会加剧“受害者有罪论”的偏见。影视创作若长期陷入此类叙事惯性,或将模糊是非边界,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暴力的扭曲理解。当然,改变暴力叙事的视角,不是要求创作者回避现实,而是倡导更具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比如以“留白”巧妙代替“直白”,呈现创作想要表达的深刻意涵。

真正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批判,并不仅仅局限于复制和展现痛苦的景象,其核心在于深入剖析暴力行为发生的深层机制,并探寻有效的制止策略。影视镜头并非仅仅是望远镜,它更像是一把听诊器——它应当聆听并反映社会问题的“心率”,而非仅仅聚焦于那些表面上的“伤口”。因为,解决暴力的根本途径,并非仅仅是让大众了解伤口的深浅,而是从根本上铲除暴力得以滋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