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泥塑,这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深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方法和新路径,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天水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巧手塑乾坤,非遗润童心”的非遗泥塑进课堂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了麦积泥塑的非遗传承人王子斌老师莅临指导。王子斌老师亲自上手,以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捏塑的技艺,同时,他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泥塑背后深厚的历史故事,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泥塑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早可考的泥塑作品——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历史可上溯至约6000至7000年前。至汉代,泥塑艺术迎来了显著的发展,伴随着道教与佛教的兴盛,对泥塑偶像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推动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拿起泥团,沾满泥巴的小手开始塑造心中的世界。湿润的陶泥在稚嫩的掌心翻飞,时而化作呆萌可爱的小兔,时而变成山形奇特的麦积山。

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跳动着创造的火焰。这堂特殊的"泥土课"正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样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严谨,在文化浸润中培育审美创造力。

随着一件件质朴而充满生机的作品摆放在桌面上,我们的眼前不仅展现出了充满童趣的泥塑艺术,更见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嫩芽。在这些孩子们塑造泥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得到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锻炼,学会了如何耐心专注,而且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他们对大自然的馈赠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他们心中播下了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珍视的种子。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