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2025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电影(以下简称《魔童闹海》)惊艳上映,不仅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料佳绩,更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票房方面,它不仅刷新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纪录,更是以遥遥领先《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傲人成绩,荣登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的宝座。此外,它还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电影票房榜前30名的亚洲电影,展现了我国动画电影的强大实力。 口碑方面,《魔童闹海》同样表现亮眼。在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该片获得了87.3分的高分,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4分,IMDB评分也达到了8.2分,充分证明了其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这部作品的热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成为了影视领域的现象级事件,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分析《魔童闹海》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既有贺岁档期的天时地利,也有IP人气的经年积累。然而,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还是在于其对叙事内容的匠心打造与影像品质的精益求精。正是这种对电影艺术的极致追求,使得《魔童闹海》成为了我国动画电影的一颗璀璨明珠。

亲情、友情视角联通当代观众

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哪吒形象衍生出各类型艺术文本。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1961版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哪吒三头六臂、志得意满;1979版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哪吒神采飞扬、爱憎分明;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哪吒英勇无畏、疾恶如仇。大多数作品对哪吒形象的塑造都强调勇猛果敢、抗争反叛的一面,却鲜少剖析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动因。《魔童闹海》在延续传统哪吒的精神内核同时,大胆突破神话母本的常规设定,不仅塑造了一个玩世不恭、另类敏感的哪吒形象,更不惜笔墨地揭示他抗争不公命运的内在动机——那是对温暖亲情的珍惜,对真挚友情的守护。在片中,哪吒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长大,并与龙宫三太子敖丙结下深厚友谊,这两条情感线均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为情节注入更多现代色彩。这种处理回避了传统神话中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以及抽掉作恶多端的敖丙的龙筋等塑造哪吒形象时面临的伦理困境,侧重于表现哪吒叛逆外表下柔软善良的一面,更能被今天的观众所认同。

在《魔童闹海》中,经历过天劫咒考验的哪吒变得更加成熟,其行为动机不再是对“天道”这种抽象概念的反抗,而是为了守护家人朋友。影片前半部分,为了取得玉液琼浆,帮好友敖丙重塑受损的肉身,哪吒开启了一段“很不哪吒”的旅程:去昆仑山参加升仙考试。此时的哪吒,已经默默地肩负起对父母和好友的责任。一路上,哪吒一反常态,多次流露出自我否定的情绪,告别母亲时表示“我不是魔丸就好了”,在打斗前反复询问申正道“我这相貌还有救吗”,在逃避与兄长的会面后下决心“不再让家人操心,要堂堂正正地活下去”。显然,哪吒已经从一个不顾世人眼光的“魔童”,变成了一个重视亲情,在乎周围人看法的“普通人”。这种角色性格的调整初看上去似乎削弱了哪吒精神的纯粹性,但实际上却让哪吒变得亲近鲜活起来,并为其后续的行为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动机。影片后半部分,陈塘关被毁,寻不到父母的哪吒陷入极度愤懑中,却没有全然失去理智,咬牙完成了升仙测试,哪怕“下次见面,是敌非友”,仍坚持履行对好友敖丙的承诺。龙宫决战时,哪吒彻底化身为一道复仇的火焰,为家人而战。当母亲被天元鼎炼化得奄奄一息,哪吒发出了“我没用,我也想成为你们的骄傲”的呐喊,并在母亲逝去的悲痛中,完成了最后的觉醒。

在电影《魔童闹海》中,被情感所驱动的角色远不止哪吒一个。影片对于敖光、敖丙父子以及申公豹家族的刻画,都深入描绘了亲人之间的期待、关爱与理解。从对后辈成长的殷切期望,到对兄长事业的敬仰,再到对家人安危的担忧,以及对子女选择的尊重,这些情感线索无不蕴含着当代社会的普遍情感。观众在欣赏角色时,往往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或家庭的影子,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与共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