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提及春日里的文人聚会,人们往往便会联想到东晋时代的“兰亭集会”,诸如曲水泛舟、宴席上吟诗作赋等活动。然而,身处北方的文人墨客却并不甘心,他们自豪地宣称,我们同样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春日赏花雅集。

在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一场盛大的文学聚会——“杏园雅集”成为了文坛佳话。这场雅集的策划者,是当时著名的台阁体诗人杨荣,而聚会的地点便是在他府中的杏园。正值三月一日,正值官员们休假之际,同时也是杏园中杏花争奇斗艳的时节。 杨荣邀请了与他齐名的台阁“三杨”中的另外两位——杨士奇、杨溥,以及王英、王直、周述、钱习礼、李时勉、陈循等一众朝廷高官。为了将这一盛会定格在画卷之上,宫廷画师谢环也应邀出席,并创作了传世之作《杏园雅集图》。图中,杏园内松树交错,杏花盛开,园中更有小桥流水、假山屏石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片幽雅宁静的景致。 在杏园中,参加雅集的官员们围坐一堂,品茗赏花,畅谈诗词,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杨士奇在《杏园雅集图序》中如此描绘:“园中林木泉石,景色宜人,时令花卉争艳,香气四溢,建安公(杨荣)喜见嘉客云集,凡能助兴娱乐之物,无不备至。”这一记载,不仅展现了杏园雅集的盛况,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雅趣与情怀。

杏园雅集虽美,但从《杏园雅集图》中来看,官员们赏花赏得有点过于严肃,连官服都没换。过了21年后,也就是明代天顺二年(1458),内阁大学士李贤、彭时、吕原等人决定在内阁举办一次赏花雅集。明代学者黄瑜《双槐岁抄》卷八记载:“文渊阁右植芍药,有台……贤赋诗十章,阁院宫寮咸和,汇成曰《玉堂赏花诗集》。”这些大学士们聚集在一起,相互酬唱赋诗,汇成了《玉堂赏花诗集》,于是人们也将这次雅集称为“玉堂赏花会”。

大概是玉堂赏花会给的灵感,不仅后来的内阁馆臣们争相唱和,延续佳话,文人雅士们更是将赏花唱和作为了诗社团体活动的“保留节目”,更有一个诗社干脆就叫“赏花会”。

不过要论赏花的风雅,还得是独抒性灵的公安派诗人袁宏道。万历三十五年(1607),袁宏道到达北京后,约上好友一起去惠安伯园亭观赏牡丹和芍药,他在诗中写道:“古树暗房栊,登楼只辨红。分畦将匝地,合焰欲焚空。蝶醉轻绡目,莺梢援絮风。主人营一世,身老众香中。”袁宏道对于赏花非常痴迷,但若问他为什么不像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那么放浪形骸,是不是有偶像包袱,必须端着?还真不是,那是因为他对赏花除了热爱之外,还有对花的敬畏之情。

早在唐代,罗虬在《花九锡》中记录了唐代宫廷的赏花仪式,其中的“酒赏”为袁宏道所反对。袁宏道认为“酒赏”会冒犯花神,极力推崇“茗赏”。他还认为赏花不仅要选良辰,还要择良地:“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袁宏道赏花是真讲究。

在明代中晚期,文人雅士结伴成社的现象日益普遍,尤其是以观赏花卉为主题的宴会游历活动盛行一时。这种现象不仅成为了明代文人扩大政治文化影响的一种手段,更是他们调适心灵、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种生活艺术追求。

在明代,北京地区赏花风气蔚然成风,这不仅给士人百姓带来了踏青竞技的乐趣,还促进了花木种植和园林经营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每当春天,京城弥漫的花香之中,似乎蕴含着一部关于京华风物的半部史册。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