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3月25日晚,随着夜幕的降临,安徽歙县瞻淇村被一阵阵激昂的锣鼓声唤醒。在这欢快的乐声中,六条约4米长的“巨鱼”从祠堂中“游”出,它们在村巷中跳跃翻腾,畅游前行。巷道两旁人潮涌动,众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争相拍照留念,并触摸鱼头以祈求好运。

为了助力文化和旅游部于3月26日在歙县隆重启幕的“花期乡遇,寻味山河”2025年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本次鱼灯巡游表演特别增排。正在歙县游览的游客陈砚溪,通过社交平台得知了这场精彩的演出信息,便立刻与同行伙伴一同前往瞻淇村观看。正值春花烂漫之际,游客稀少,陈砚溪特意安排了年假,从江苏远道而来,没想到竟然有幸目睹了这场别具一格的鱼灯表演。面对记者,陈砚溪兴奋地表示:“现在花多人少,我们特意囤了年假,从江苏过来玩,没想到竟然能赶上这么精彩的鱼灯表演,真是太幸运了!”

瞻淇村得名于《诗经》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瞻淇鱼灯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该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是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向记者介绍,瞻淇鱼灯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扎制鱼灯和嬉鱼灯两部分。正月嬉鱼灯,是瞻淇村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

随着鱼灯“游”到村里的小广场,表演也进入高潮。村民们手持烟花,6条大鱼在夺目的烟火中围成一圈,翩然起舞。烟花燃尽,现场观众纷纷加入队伍中,举着鱼灯欢快地环圈小跑起来。

陈砚溪也跑进人群中,但她很快就放弃了。“特别沉,我根本举不动。”她笑说。

这只鱼灯重量超过30斤,需要两个人默契配合,一人负责高举鱼头,另一人则托举鱼尾。虽然将鱼灯举起并不困难,但要让鱼灯仿佛“跳”起来,特别是完成“鱼跃龙门”的精彩动作,则考验着技巧与力量。没有熟练的技巧,很难将这一动作做得生动而有力。 鱼灯队的队员汪平安自幼便对鱼灯情有独钟,即便年过七旬,他的身手依旧矫健敏捷。他曾自豪地表示:“我们鱼灯队还曾受邀到全国各地表演,上海、嘉兴、合肥、杭州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这段经历无疑是对他技艺和鱼灯文化的最好证明。

尽管拥有悠久的历史,瞻淇鱼灯的名声却是从今年春节期间才开始传遍各地的,这背后离不开队长郑冬蛟的重要贡献。

郑冬蛟,今年已经48岁,他是地地道道的瞻淇村人。四年前,他毅然决然地从宁波的工作岗位离职,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瞻淇村的基层工作中,成为了一名村干部。与此同时,他接手了村里的鱼灯队,肩负起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重任。自那时起,郑冬蛟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濒临衰落的瞻淇鱼灯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 近年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了“出圈”,这一现象给了郑冬蛟很大的启发。于是,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瞻淇鱼灯的精彩片段,并尝试进行直播。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郑冬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瞻淇鱼灯,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