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古人在外出赏花时,总是会选择良辰吉日,如花朝节、清明节、寒食节等传统民俗节日,这些时刻被视为赏花的大好时机。然而,花朝节通常在二月举行,此时北京的气温依然寒冷刺骨。因此,大多数赏花活动都局限于私人宅院之中。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对此并不以为然,他在《满井游记》中这样描述:“燕地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严酷。冷风时常刮起,吹得沙石飞扬。我被困在室内,无法外出。每当试图冒险出门赏花,还没走出一百步,便因寒冷而返。”每逢花朝节,他都想尝试出门赏花,但每次都未能坚持走到一百步,便因为寒冷而无奈地返回家中。

清明时节,春风拂面,百花争艳,北京郊区的风景区顿时成为游客的聚集地。在明代,北京市民最热衷于前往高梁桥、草桥等地踏青游玩。据《长安客话》卷三所载,春季之时,柳堤垂下翠绿的枝条,西山晨昏之际变幻出斑斓的色彩,以娱游客之心。京城中的士子佳人,纷纷铺开草地,摆放荆枝,几乎无隙之地,真乃一派美景胜地。特别是高梁桥周边,桃花与柳树争相绽放,各阶层的人们都慕名而来,赏花游玩,可谓是“无人不至”的热闹景象。

古代北京的寺观也是春日赏花的好去处。据《北京岁华记》记载:“四月初一日,戒坛开,城中人多往西山。初八日,各寺浴佛。十三日,上药王庙。诸花盛发,白石庄、三里河、高梁桥外皆贵感花场,好事邀宾客游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韦公寺,又名“弘善寺”,位于左安门外,明正德年间的宦官韦霦(bīn)创建。当时明代的北京有“七奇树”,韦公寺庙占了三棵,所以它名气很大。

《帝京景物略》中有大篇幅文字描绘韦公寺的春日美景,如“花时鲜红新绿”的苹婆、“花不敢懈”的西府海棠、“旷然容数十席”的柰子树……甚至有不少游客因为赏花赏到天黑,于是就住在了韦公寺。当时游历京师的文人雅士为韦公寺的海棠写过大量的诗篇,如明代末年士人王崇简《看海棠行》:“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藏幽邃……燕京此花驰声价,韦祠为最此为亚。”除了韦公寺外,北京其余寺观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等因素,栽种的春花各有不同,每个寺观都有自己的“特色春花”。到了春日赏花季,各个寺观还会举行赏花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前去观赏。

私家园林历来是赏花的好去处,其中明代北京地区的私家园林更是独树一帜。众多文人雅士在明代时期,于京城之地精心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寄托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在这些园林中,梁氏园,亦称梁家园,或简称为“梁园”,尤为著名。 梁氏园自明代成化年间便声名远播。明代文学家刘定之在其《游梁氏园记》中,对园中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谷雨过后,牡丹盛开,此时鸣鸠拂羽,戴胜鸟降于桑林之间……园中龙槐参天,人们在树下共饮,其乐融融。”而另一位文学家程敏政在《梁园赏花诗引》中,追忆往昔的梁园盛景时,如此描述:“园中牡丹、芍药遍布数十亩,每当花开时节,如云锦般铺满大地,香气四溢,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由此可见,当时的梁园不仅种植了大量的牡丹、芍药,还有高大的龙槐树,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若梁园游客众多,古人便有其他去处,便是那惠安伯园,亦称张园。据《燕都游览志》所述:“昔日太傅惠安伯张公之园,位于嘉兴观之右侧,园内牡丹芍药遍布数百亩,每逢花期,园主特制小竹兜,以供游客在花海中畅游。”在赏花之际,园林主人更是体贴入微,提供轻便的竹制小轿子,让游客得以尽情欣赏美景,同时避免踏损花田。或许正是园主之热情与周到,使得一些游客流连忘返,甚至有人选择在花丛中安营扎寨,“蜂蝶群亦乱相失,有迷归径暮宿花中者”,其情其景,令人陶醉。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