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在国家航天局的精心组织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为主导,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集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揭示了月球背面与正面样品中的玄武岩成分高度相似。在本次研究中,样品中的玄武岩主体形成于约28.23亿年前,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月球岩浆洋的形成模型,还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早期的月幔结构产生了显著的改造作用。这一重要成果为人类深入探索月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为全球科学界所瞩目。

基于对月球正面样品研究,科学家就月球起源与演化建立了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模型提出,月球形成初期发生了全球性熔融,形成大范围的岩浆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密度较低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密度较高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富集不相容元素,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

在本项研究中,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采集到的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月球背面同样存在着克里普物质层,并且与月球正面样品中的玄武岩成分表现出高度相似性。这一发现揭示了在月球形成初期,整个月球表面可能曾存在一个广阔的岩浆洋。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的玄武岩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月球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之后的演化历程各不相同。此外,月球表面发生的盆地尺度撞击事件,特别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事件,很可能对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改造。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