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就读于长安大学的陈鑫旺闲暇时经常去学校的公路交通博物馆,对有趣的展品和VR互动等展示形式钟爱有加。但他感到交通馆的对外宣传较少,一些校内师生也知之甚少。他非常期待交通馆被推广出去,还思考过一些推广方式。“我们学校有一尊‘彩虹女神’雕塑,我觉得博物馆可以以此为模板,推出一个类似劳斯莱斯‘小金人’的车标,作为打卡点,还可以制作成文创产品。”陈鑫旺说。

在受访大学生看来,宣传力度不足(65.29%),展览缺乏吸引力(51.59%),开放时间有限(47.15%),展览内容陈旧(24.50%)和专职人员不足、资金有限(15.39%)等,是高校博物馆未能被充分利用的原因。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服务、青少年研学等方面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施光海介绍,近年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娃娃抓起的呼声高涨,而在通过研学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方面,高校博物馆是大有可为的。就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而言,这一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由于高校博物馆的初始定位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程度还不高,甚至有不少本地市民还不知道,许多高校博物馆是对社会开放的。

施光海介绍,我国高校博物馆普遍面临的发展局限,包括空间不足、缺少稳定且必要的财政资金保障、编制不足、认识和发展滞后等。“目前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展览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缺乏宽敞的展厅和专业的库房,教育和公共服务区域也常常是欠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单次接待超过150人都有很大压力。”

经费和人才不足,同样掣肘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施光海了解到多数高校博物馆编制紧缺,人才梯队建设受限,工作人员职称在高校中普遍偏低,知名的博物学家则很少。“高校博物馆应当承担科研功能,但高校往往把这部分功能都放在学院。高校博物馆承载着大学厚重的文化根基,国际上很多一流大学都有一流博物馆,例如牛津大学博物馆,是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英国第二大博物馆,拥有500多万件藏品,也有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施光海说。

段天璟分析,高校博物馆在面向社会开放时面临挑战的底层逻辑在于,与其他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初始职能是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其进行资源配置时,也是从这一职能出发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高质量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人民的需求,高校博物馆也开始逐渐面向全社会开放。“这种需求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也对高校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也会使高校博物馆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服务社会是以服务教育和科研事业为出发点,用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回馈社会。而当高校博物馆需要直接服务社会时,很可能出现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撑和政策支撑,来解决资源和政策供给等方面的矛盾。”段天璟说。

在学校的支持下,施光海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目前实现了每周一到周六下午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少,也有很多其他工作在身,很难承担对公众开放的管理、讲解、引导等全部工作。学校给博物馆配置了一些学生勤工俭学指标。有了同学们的支持,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但施光海坦言,每所高校博物馆的情况各不相同,开放程度不一,也有一些高校博物馆还无法实现对社会开放。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