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优质的IP既要注重深耕,又要懂得借势。从深耕层面来讲,一是一定要注重IP创意策划。任何IP都是在“现时语境”下被“重新发明”出来,并与“现时消费者”生发情感共鸣,从这点上来看,未竟重新审视的IP不值得做。

二是要注重IP的培育。即要通过策划,构建设计、应用、延展、叙事“四位一体”的IP体系。很多地方有IP形象,而不注重应用;甚至处处有IP,但并未做到事事见IP;有IP意识而无IP行动,有IP之名,而无IP之实;有鸡毛满天飞的IP,却无一枝独秀的主导型IP,且因人而异(比如随领导变迁而变化),IP朝令夕改……缺少应用化的沉淀,导致营养不良,必然不会开出IP的硕果。

三是要注重IP化的品牌叙事。IP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辨识度,一种人格化的情感符号表达,一种具有审美亲和力和品质保障的体验期待。因此,在日常的宣传、营销、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IP的场景化品牌叙事,并保证IP叙事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持续性。

成功的IP,都是时间的结晶。

从借势层面来讲,一是要注重灵动策略。借势意味着IP不由旅游目的地主导,或者不由文旅行业主导,而是要借“他者”的势,来谋“自我”的局。因此,异地而已,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灵动策略,就不可或缺。

当“泼天的流量”意外降临时,要有充足的储备和灵活的动员接住。实际上,很多旅游目的地之所以不乏热点话题,却未实现“IP转化”,根本就在于缺乏应对市场反馈的灵动性策略,缺乏灵活营造情感感召力的方法路径。

二是要注重创意混搭。既然茅台和瑞幸能够混搭出“一杯难求”的酱香拿铁,文旅也可以和其他产业,景区也可以和其他品牌,文旅消费场景也可以和其他消费场景,混搭出“别开生面”的独特体验。

影视+旅游带火阿勒泰,游戏+旅游发现了小西天,旅游+赛事成就了贵州“村BA”,景区+演艺催生出“万岁山”,旅游+文学重塑了“苏东坡”等,我们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混搭,都是重新组合而成的,单一的创新很少存在,或者说没有,创新就是在已有的“存在”基础上,混搭出“新鲜感”。

如前所述,IP与文旅的结合,将极大地增强文旅供需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IP+文旅”或“文旅+IP”衍生新消费需求、新体验场景和新业态产品,这也是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度融合转化,实现“一业兴,百业旺”,激活文旅综合带动功能的主要路径之一。

当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动文学、动漫、游戏、演艺、影视等知识产权(IP)相互转化,需要构建畅通的深度混搭机制和畅达的政策保障,需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的“山头利益”的分割,才能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畅然生态环境,在全行业、全社会的密切、灵动、深度的合作中,营造更加丰富的IP化创新供给和消费场景,满足“美好生活,行知中国”的畅游期许。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