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文旅IP的兴起,意味着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意驱动型,从有形资产经营转向无形资产经济,从单一价值输出转向多元价值并举,从单向宣传到自发传播,从粗放招揽转向精益吸引等,为文旅产业的纵深发展和综合衍生,开创了诸多新的可能。

从重新发现在地文化IP到无中生有创造、引进IP,从借势影视IP、文学IP到混搭、组合产生“1+1>2”的IP效应。可以说,正是IP赋能,让当下的旅游目的地:

一是借由IP的植入重新激活资源存量,创新业态产品,创意品牌叙事,营造新场景,创造新消费;

二是借势优质IP的多元表达与情感叙事,摆脱有形资源的局限性,以创意场景化的独异生活方式,赢得新媒体主导下消费客群的青睐。

文旅IP化发展的新变革,与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密不可分。新时代消费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价值取向,消费者更注重具有个性化、标签化、社群化的情绪消费——

个性化需要颠覆性的情感张扬。故宫文创首开先例,把“厚重的文化”转变成“共情的产品”,让僵硬的文化遗产灵动起来;

标签化需要直言不讳的新消费主张,“去有风的地方”“松弛感”“公主殿下请发财”“旅拍”“进淄赶烤-进淄补烤-进淄再烤”(淄博烧烤三部曲)、“南方小土豆”“平替旅游”等成为网红标签,也是标签化的消费宣言,尤其偏重于新女性消费主导的标签化表达;

社群化则需要重新构建“个体化时代”的新社交属性,音乐节、演唱会、搭子旅行、村BA,以及跟着影视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游等组团打卡式旅游,成为“人以群分”的社群化消费实践。

在这种新消费需求的驱动下,尤其是在新社交媒体的加持下,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为及旅游体验等,都正在被重新解读,重新发现,重新定义。

在这个“新生”的过程中,IP的出现不仅弥补旅游目的地与文旅消费者之间信息交互的不畅,而且颠覆性地重构着文旅新场景。可以说,没有独特IP的文旅目的地,等同于文旅消费的荒野。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