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一曲琵琶悠扬响起,身着宋制汉服的少女正展示着失传已久的"七汤点茶法"。观众们围坐在复原的宋代文人书房场景中,有人好奇地发问:"这么硬的瓷枕,古人睡觉不硌吗?"志愿讲解员何烨笑着解释:"这可是古人的'空调枕',夏天凉快还能保持发型。"这样的生动对话,每天都在高校博物馆上演。

高校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学术基因,打造着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沉浸式展览,观众可以亲手触摸3D打印的青铜器复制品,在AR技术辅助下"修复"虚拟文物。馆长段天璟表示:"我们不仅展示器物,更在演绎古人的生活方式。"

在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博士生导师带着小学生们制作荧光水母标本。这支由20余名博士组成的"科普天团",开发了会"说话"的标本二维码、海洋生物VR体验等项目。他们的"海洋之约"夏令营已吸引超10万参与者,小学生跟着研究生用显微镜观察浮游生物的场景已成常态。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的"00后"讲解员们开发了"文物剧本杀",让红色文物成为穿越时空的线索。年服务超1500小时的志愿团队,用抖音直播带观众"云逛展",一场"东北抗联文物会说话"的直播吸引数万点赞。

从瓷枕的冷知识到文物的热解读,高校博物馆正在打破"高冷"印象。当考古教授变身策展人、博士生玩起科普、文物邂逅黑科技,这些藏在校园里的文化宝藏,正以青春的方式讲述着最古老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