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谕永顺在线 正文

在“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中,成员们与相声的渊源各有不同,但最终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

2010年,乌克兰小伙耶果在第九届“汉语桥”比赛上一战成名——不仅拿下乌克兰赛区冠军,更获得了直通中国总决赛的入场券。也正是在那场高手云集的总决赛上,耶果遇见了带着洋弟子登台表演的丁广泉。短短几句话就点燃全场,这种用语言艺术制造欢乐的魔力,瞬间击中了耶果——原来中文还能这么“玩”!

从此,这个乌克兰学霸开启了“追星”模式:白天啃汉语教材,晚上反复观摩相声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丁广泉门下的洋弟子之一。

初见时,丁广泉就让耶果来段《八扇屏》听听,面对满是典故的贯口,这个乌克兰小伙儿彻底蒙了:“这哪是学中文,简直是考古啊!”可练着练着,那些拗口的词句突然像“开了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台词里“活”了过来。

如今回忆起来,耶果依然感慨:“那会儿觉得是在背贯口,现在才明白师父是带着我们走了条文化速成的‘高速公路’。”在相声的熏陶下,耶果逐渐体会到相声的双重价值:明白它既是汉语学习的利器,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

来自日本关西喜剧重镇京都的西田聪,最初只是为了纠正中文发音,才报名参加北京语言大学与丁广泉合办的“快乐课堂”。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漫才”故乡的子弟(编者注:漫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喜剧表演形式,通常由两人组合演出,类似于中国的对口相声),西田聪敏锐地察觉到两种喜剧艺术的异同:“漫才像‘快门定格’,追求瞬间的爆笑;相声则是‘长镜头叙事’,讲究水到渠成的幽默。”这种艺术碰撞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更让他结识了大山、耶果等志同道合的“洋同门”。

在学习相声的过程中,西田聪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只学语言,还要学文化”。他坦言,自己曾把相声当作提高中文的工具,后来发现语言才是工具。于是,他开始主动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将所见所闻尝试性融入自己的表演。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