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麦积生活在线 正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蛇年,人们将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用“非遗”的眼光打开春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年味背后的厚重古韵,感受各地年俗的万千气象。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03所高校的7933名受访者填写的问卷,结果显示,97.59%的受访者对传承家乡的传统年俗感兴趣,86.01%的受访者认为年俗是一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57.32%的受访者认可年俗可以增强过年的仪式感。

“我来自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自我记事开始,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我们家都会在院子里用煤块、木柴和秸秆堆成一个小篝火,我们左权话叫它‘小火’。”提起家乡的年俗,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张怿如数家珍,“我们还会举行一种传统的特色节目,叫作‘闹红火’,每家会出一个年轻人,挨家挨户去表演我们的民俗舞蹈——左权小花戏。”

在张怿的记忆中,每年的元宵节是一年到头最热闹的时刻。“我们会组织一场特别盛大的游行活动。全村最擅长左权小花戏或者左权民歌的人会组成一支队伍,从村头走到村尾,一边放鞭炮、一边表演。”张怿说。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的黄文庆的春节印象,也与蕴含年味的戏曲相关。“每逢过年,奶奶就会带我一起排演云南花灯戏。”在他看来,这个过年的“保留节目”串联起他从小到大过年的回忆,“我们的花灯戏都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一唱起花灯戏,我就感觉春节的氛围特别浓厚。”

不同于一些其他非遗项目,春节是每位华人都参与其中并去传承创新的非遗。无论“几零后”,都有独具年代感的过年故事。当青年邂逅“非遗”中国年,当传统年俗的“老”与赛博青年的“潮”相互碰撞,年轻人在助力春节文化传承,也在为其赋予更鲜活、更丰盈的人文底色。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8.66%的受访者认可青年应当创新性传承春节文化,84.24%的受访者会参与线上集福、抢红包等互动,43.21%的受访者会在看春晚期间参与弹幕互动。除此之外,美发、美容、美甲(27.23%),看电子烟花秀(27.06%),制作过年视频、电子相册(24.27%)等新年俗也受到部分受访者的青睐。

来自重庆的刘琴赶在过年前做了春节“三件套”——美容、美甲、美发。在她看来,“过春节要有仪式感”,用青春靓丽的形象迎接春节,也是刘琴眼中必要的新体验。

鲜活的春节随国潮奔涌,也为各地年俗带去了新气象。据刘琴介绍,除了打糍粑、吃杀猪饭、祭祖、灌香肠、炕腊肉外,她的家乡还在近年推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新年俗——“村晚”。“每个村出一个节目,合在一起组成一台晚会。”吹唢呐、跳广场舞、打迎宾鼓、唱三句半、小品、唱歌……各个节目会相互比拼,各村的村民来看节目的同时,还会给自己村的节目加油打气。刘琴曾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村晚”中,给节目记分,帮观众摆凳子、发水等。“这种形式很有意思,特别有过节的热闹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