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麦积生活在线 正文

备受关注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于11月12日上午隆重开幕。馆内精心展出了230件(套)珍贵的文物藏品,全面展现了陶寺遗址在城址规划与建设、手工业生产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陶寺遗址博物馆内设展厅,其面积广阔,约为5000平方米。展厅内展出的文物藏品共计230件(套),其中90%以上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自1978年起辛勤发掘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从陶器、铜器、木器到玉石礼器等各类器物,全面展示了陶寺文化的丰富内涵,几乎囊括了该文化时期的所有文物类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陈列的陶寺龙纹彩陶盘,这是一件在中原地区明确可认定为龙图像的稀有标本。该文物对于探究龙崇拜的起源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它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彰显了其在文物收藏中的重要地位。

陶寺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曹慧惠介绍,6座大墓中出土了4件,可以观察到它均绘有蟠龙盘踞如蛇,身上有着鳞状斑纹,似鳄鱼。有的头部两侧长着方形的耳朵,有的长着这个锯齿状的牙齿,口衔枝状物,十分罕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介绍,陶寺的龙开始将多种动物集合到一块,融合起来,描绘出一种新的动物形象。而这种动物形象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它也是中华民族龙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只出土在陶寺的大墓里,它和当时社会的最高权力结合到了一块,陶寺的龙明显成为身份等级的一个标识物,成了早期国家的象征。

在众多展品中,1984年出土的残破扁壶格外珍贵。扁壶为泥质灰陶,表面饰有竖纹,两侧还有清晰的朱书符号。陶寺遗址还出土了鼍鼓、石磬、陶铃等29件乐器,其中鼍鼓、土鼓等固定组合是贵族独有的陪葬品。

曹慧惠介绍,这个是鼍鼓复原之后的样子,鼍鼓是由天然的树干刮去树皮,掏空内腔后蒙上鳄鱼皮绘制而成的,在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礼乐文明。

无论是鼍鼓、土鼓与石磬等乐器的搭配,还是按等级划分的墓葬布局,抑或是蟠龙纹陶盘、扁壶上的红色文字符号,乃至城墙遗址等,无不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传承。

博物馆宛如陶寺遗址的“百科全书”,全面收录了这一历史宝地的丰富文化遗产。目前,当地正加紧推进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等重大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通过系统化的文物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价值符号及文化产品得以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