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麦积生活在线 正文

目前,新主流影视创作已逐渐步入常态化轨道,不断有高质量的影视佳作涌现,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和热烈追捧。从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到电影《志愿军》《长津湖》,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深入挖掘,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断突破,成功实现了创作立意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和谐共鸣,对整个内容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期,一部军事题材的网络电影《冲锋》的出现,更是标志着新主流影视作品在网络电影领域的又一次创新探索。该片以特级英雄杨根思的真实生平事迹为蓝本,生动再现了70多年前杨根思及其战友们英勇捍卫小高岭阵地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影像叙事,将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传递给当代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精神震撼。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杨根思等英雄的无限勇气和力量,更在心灵深处激发了观众对英雄事迹的敬仰和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撰写革命历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录人物历史的历程。《冲锋》这部作品,始终贯彻着“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这一核心思想。它不仅细腻地塑造了英雄杨根思的感人形象,更生动地描绘了无数与杨根思并肩作战、浴血奋战的英雄群像。在行军途中,志愿军伤员即便面临被冻伤截肢的巨大风险,也坚决不愿放弃战斗;老班长身负重伤,却依然指挥杨根思投掷炸药包,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摧毁敌人的坦克;在连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杨根思含泪收集战士们的家书,这些场景深刻展现了战士们“非身死不下战场”的坚定信念,令人动容不已。通过以人物为载体来书写历史,这部作品不仅更加生动和深刻,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志愿军官兵那崇高而坚强的信念和使命召唤,既打动人心,又深入人心。

要书写人的伟大,就不能忽视书写人的日常。《冲锋》巧妙捕捉了杨根思的不同人物面向,将战场上的“铁血战士”和战友眼中的“温情兄弟”形象相统合,这位“最可爱的人”在面向一群“最可爱的人”时,既有领兵作战的果敢坚毅,也有日常交往的温润细腻。面向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创作,让角色形象更立体、饱满,也增进了观众的情感代入与共鸣。

重大历史叙事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核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如何围绕于此构造出当下观众可知可感的价值空间,也在考验着视听工作者。《冲锋》的创作经验也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杨根思曾提出“三个不相信”的口号,即“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冲锋》充分表现了他践行“三个不相信”的过程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即便阵地上只剩自己一人,杨根思依然做好随时抵御敌人进攻的充分准备;重伤的赵景阳从连长口中确认坚守小高岭阵地的任务完成后,才放心“离开”;郑光哲在回营地途中坚定选择折返,回到小高岭与杨根思并肩作战……“人在阵地在”不是一句口号,泛黄的家书也写尽了从“小家”到“大家”的奉献,“一个人保的是家,一群人卫的是国”的呐喊在这些细节里都得到了具象化。

《冲锋》作为网络电影领域备受瞩目的佳作,展现了深刻再现革命历史、传递精神力量的内涵与强度。该影片引领观众走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构筑了观众与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的深厚情感纽带,使人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懂得珍惜当下。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