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电影《只此青绿》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他们通过尝试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传播途径,实现了主动的“融圈”之举。这部电影还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旨在让舞剧《只此青绿》走出专业领域,走进更广泛的大众生活。同时,它也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进程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价值。以“舞蹈实验影像”的独特方式,这部舞剧艺术电影成功进入主流电影院线,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只此青绿》舞剧不仅成功登陆主流电影院线,为广大观众带来视觉盛宴,更标志着其继在剧场和央视春晚的惊艳亮相后,迈向市场化和大众化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对当前中国民间社会“国潮古风热”现象的积极响应,更是其作为这一热潮中最为重要的建构者之一的有力证明。该作品不仅满足了一种“这很中国”的民间文化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展现了双重隐喻。舞蹈家、电影人和观众们在这部作品中,找到了与天地自然、家国情怀相融合的情感共鸣。“融文化”的成功,正是《只此青绿》所展现的“中国性”魅力所在。

一方面,“青绿山水”承载着清新、典雅的宋代生活美学旨趣,把中国人寄情于山水间的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魏晋以后,中国美学发生了两个“转向”,一个是神似大于形似,另一个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只此青绿》正巧妙地呼应了这样的美学旨趣。它不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再现式模拟,也不是要复原唐代“六幺舞”或宋代“队舞”,更没有用“无声对白”的哑剧去讲一个故事,它继承的正是中国写意抒情的古典美学传统。

观众可以感知到,舞者身体在自体空间、舞台空间和镜头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如何体现了苏东坡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审美和哲学意蕴;还可感知宗白华所谓“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所看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而“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

编导特别选用女性舞者来诠释“青绿”这一主题。这样的选择,不仅出于对视觉美感的追求,更深层地,是想借助女性舞者刚柔并济的身体力量,来巧妙地平衡“视觉力”这一元素。实际上,这一策略也确实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在舞蹈中,舞者将腰部向后倾斜至90°,使得上半身与地面平行,这一动作不仅成为作品的标志性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峰的陡峭与险峻,更激发了热情网友的创意,他们将这一“险峻山峰”般的动作形象地称为“青绿腰”。显而易见,《只此青绿》在探索并确立真正适合角色的舞剧语言上,相较于编导之前的作品,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尤其是在表现“青绿”这一文化符号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青绿山水”这一艺术风格不仅映照出当代中国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该剧不仅是对18岁北宋天才少年希孟青春岁月的深情赞歌,对其内在自我人格的塑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巧妙地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少年中国说”的人物群像,展现了传统中国正在焕发的蓬勃“青春性”。业界普遍认为,剧中舞蹈动作极富人物个性,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新发展。整体视觉呈现更是巧妙地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令人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