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用稳定可期,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自基金产品设立起,无论其盈利与否,都会产生包括管理费在内的各项费用。此外,管理费也是基金管理人员收入的主要来源。

去年七月,公募基金行业启动了费率调整改革,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下调至1.2%,托管费率降至0.2%,随后这一趋势逐步蔓延至货币型、债券型、指数型等低费率产品,这些产品亦主动调低管理费率或托管费率,整体费率下降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截至9月9日,对比费率改革之前的数据,实施降费举动的基金公司数量已增至153家,涉及基金产品数量超过3908只(仅计算初始基金),占行业总量的36.63%。从调整名单来看,已有近九成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实施了降费。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合计收取管理费为614.4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96.18亿元,下滑比例达13.53%。此外,超过半数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9家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减少超过1亿元。

在近期的降费方案中,还有华夏基金、华宝基金、博时基金多家公募下调旗下相关产品的基金申购赎回费率,部分满足条件的基金赎回费甚至直接减免。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对费率探索的本质是优化基金投资环境,最终满足的是投资者需求和优化投资体验。“无论哪种方式,产品能否让投资者接受,还是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和基金收益表现。”前述华南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公募基金之所以绝大多数选择固定管理费的模式,而非浮动管理费,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据一位基金业分析人士指出,若大多数基金产品采纳浮动管理费模式,即在亏损时返还管理费,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利影响。具体来说,这种模式有可能会促使基金管理人和公司运营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以期在市场出现系统性机会时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样的策略虽然有助于在牛市中为公司带来利润,但在熊市年份却可能导致公司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激进的策略有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公募基金普遍倾向于采用固定管理费的模式。

另一方面,这种运营模式往往使得行业中的中小型机构陷入生存困境,几乎丧失了立足之地,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的马太效应,甚至可能导致某些机构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从海外的案例中得到借鉴,也可以通过商业逻辑的推演进行分析。虽然公募基金固定收费模式并非完美无瑕,但与浮动模式相比,其利大于弊。他如此阐述道。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