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最近,国家自然资源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21年起,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增长达到1758万亩,已连续三年实现耕地面积的正增长。

民以食为天,而食之源在于谷物。谷物非得生于大地,否则无法收获。因此,坚决守护好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不仅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的坚实防线。依据中央的决策部署,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考核将合并进行,以此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担当。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被确立为刚性指标,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和终身追责制度。这一切的举措,旨在确保我们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强化耕地保护,必须实施有力有效的措施。在稳住总量方面,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坚持耕地保护优先,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各省区市。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有关部门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用地依据,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广节地技术、模式等,防止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同样关键。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一系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保护耕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肥沃的良田孕育丰收的希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令人瞩目。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更关系到农民利益。今年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为进一步提升农田建设水平提供资金保障。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严把选项、招标、建材、施工、验收等各环节质量关,保证建一亩成一亩。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各地还积极盘活存量,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农民得实惠,为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切实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我们必须依靠一系列“硬措施”来确保其得到有效维护。在过去六年中,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持续进行耕地保护专项督察,并向各省级政府及时发出督察意见书,敦促其进行整改。此外,对于违法违规问题较为严重的市县政府负责人,督察机构进行了约谈,并公开通报了一系列典型案例,以此警示他人。在违法用地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并妥善处置之前,当地相应的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将被“冻结”,以防止进一步的非法占用。同时,通过整合监管力量,实施严格的执法督查,对于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我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通过严肃问责,以儆效尤,确保耕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各级行政和党组织需切实执行藏粮于地的策略,进一步稳固粮食安全的主动地位,持续巩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