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冬至是冬天第四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冬至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内涵,其所代表的时间点和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有所不同。冬至的测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就已经测出了冬至。古代的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被赋予“亚岁”的称号。程鹏先生向记者介绍,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把冬至作为国家重要的节日来庆祝,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在饮食方面,冬至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吃汤圆、饺子等美食。此外,赤豆粥也是冬至的传统食品之一。在古人心中,赤豆被视为一种具有辟疫辟邪功效的食物。因此,赤豆粥也被称为一种具有特殊攘疫功用的节令食品。

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使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式,以测定冬至。

冬至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祭天祀祖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在民间,冬至也常常被视为祭祀祖先的节日,一些地方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在生活方面,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节。人们可以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大枣、银耳、羊肉等。

在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是积肥造肥的好时机,同时要做好防冻工作。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还是酿酒的重要时节,许多地方冬至也有喝冬酿酒的习俗。

为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

冬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节点上,人们认为这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祥的日子,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因此,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于是冬至又称为“亚岁”。

据记载,周人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岁首与冬至日期同在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数九”日期如何计算?

所谓“数九”,一般指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民间“数九”的习俗主要与“数九”歌谣、九九消寒图有关。

吃饺子、汤圆有啥寓意?

冬至的饮食习俗十分丰富,不仅限于饺子和汤圆。

北方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较普遍。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一是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有“消寒”之意,“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流传至今。

冬至食馄饨则是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浑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

江南许多地方流行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有些地方在冬至时吃的圆子亦有独特之处,比如蒸的粉团,或用酒酿做的酒酿圆子;或者在馅料上会有所差别。

古时曾将冬至作为新年,民间的“贺冬”实质上就是“贺年”,现今民间冬至节中诸多习俗正是古代年俗的传承。

相传,人们在冬至节间要互相馈赠节日礼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因此将冬至前夜称为“冬除”或“除夜”。

冬至很早就有了祈寿添岁的民俗,妇女会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此习俗不仅是帮助老人过冬,还有重要的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祝愿长辈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

冬至之后,天气比较寒冷。古人也有“御寒神器”,如手炉、足炉、熏炉等。

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用锡、铜等多种材质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灌入热水,睡前放在被窝里,晚上睡觉便会十分暖和。

据说,“汤婆子”在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岁时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服务民众生活。当下,传统节日中的部分文化内涵,如沟通密切家庭及社区人际关系的部分等等,仍对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换种说法:尽管历法改革导致冬至所代表的时间意义有所减弱,但冬至对于酿酒、腌制腊肉等日常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传承传统节日时,需要考虑到它与现代社会的适应度和契合度,并挖掘其中具有生活情趣的民俗事项,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冬至的九九消寒图不仅仅是一种文创开发的宝贵资源,还有助于传承传统的节气文化,并且为当前的节日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