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诗歌是美好的,就像生活一样,热爱诗歌的人总能在生活当中发现美好,享受美好的生活。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都江堰主题活动暨第七届都江堰田园诗歌节于近日开幕。本届非遗节暨田园诗歌节以“让世界了解都江堰,让都江堰展现世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表演者及外国友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配套活动丰富多元的文化盛宴。在开幕式上,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表演节目,还参与了互动游戏和抽奖环节,热情洋溢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此外,本届非遗节还特别邀请了外国友人参加,增加了活动的国际化元素,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展示了国际范儿,彰显出开放和营城的理念。

  开幕式以诗意和传统文化为纽带,将非遗与诗歌的魅力共融。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跃在致辞中用诗书传家、诗意栖居、诗与远方三个关键词,围绕非遗“怎么用”“谁来用”展开话题,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为结尾。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成为活态展示的生动见证。在现场,非遗传承人代表在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杨国庆的带领下,一起宣读“都江堰非遗保护倡议书”。倡议书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非遗成为活态展示的生动见证。随后,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宣布开幕。

  都江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发源于青城山的青城武术在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青城太极作为青城武术的一个重要类别,早已蜚声海内外。有诗云:“青城有太极,绝世而独立。一练倾人城,再练倾人国。”由青城太极名师刘绥滨引领表演的《太极吟》拉开活动的序幕。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都江堰水利工程蓬勃的生命力从2200年前奔腾到现在,流淌向未来,形成了沃野千里、岷江水润的蜀风雅韵。国家一级演员刘晓民与韩晓玲表演了诗音舞《古渠流韵》。当音符与舞蹈碰撞,当婉转和灵动交织,心随风起,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商颂玄鸟》《月出》音乐表演仿佛带人穿越时空,女子群舞《李冰颂》具有力量美。非遗群舞《唢呐声声吹开幸福花》《柳街薅秧歌》展示了和美的田园生活,国家级非遗项目男子群舞《围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坚毅。

  由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乌兰牧骑带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群舞《蒙古族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原生态富有感染力。

  马来西亚非遗舞蹈《Joget》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异域的世界,感受到了南洋的风情和魅力。外国友人用中英文双语朗诵的诗歌,则传递了诗歌无疆界,文化互交融的文化表达。

  近年来,都江堰市围绕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城市发展,加强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合作,致力于呈现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文化挖掘传承利用成果,以天府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为纽带,搭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活动搭建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做优做强“天府国际会客厅”特色功能。

  诗歌文化铸魂   展现非遗力量

  当天上午,举行了当代作家、田园诗人、诗想者许岚诗集《中国田园》的首发式,在这本诗歌集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河流、庄稼、花草、树木、风霜雨露、亲人的讴歌,描绘了一幅一幅中国农业生态的绚烂风景。无论诗人对农事的铺展,农作物的刻写,还是对农人人伦日常的深情讴歌,都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许岚所创作的诗歌是应时代而生的,不矫揉造作,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的诗歌形象,这一点很重要。”一位诗人如此评价许岚的作品。

  在活动举办地石羊镇,柳风诗社的农民们忙时种地闲时写诗,传唱300多年的省级非遗柳街薅秧歌从古籍里活起来。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关注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果如何创新路径,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现代新生,展现出文化的力量。

  近年来,都江堰市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在融入市场、带动就业等方面优势,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艺”“非遗+品牌”等路径。“非遗+旅游”从静态结合发展到活化利用,无论是非遗保护传承,还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均涌现出新形态和新业态,如非遗项目--青城道茶制作技艺将旅游采茶观光、品牌打造融入一体,既发展了产业,又带动了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推动成果转化 激发非遗创造

  非遗节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人民的节日。此次配套活动中,还有成渝两地非遗展示体验,现场开设非遗工坊、非遗展位、非遗沉浸式故事角等区域,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非遗表演、观看制作流程、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还可亲自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带着泥土芬芳的非遗传承产品展现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都江堰参与体验展示的非遗项目包括聚源竹雕、文记糕点、青城马椅子、传统乳酒制作、传统制茶技艺、传统拂尘、灌县木雕、传统金铜制作、四大堰工技术等。

  其中聚源竹雕承袭了蜀派竹雕,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竹雕流派,聚源镇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竹雕文化之乡”。聚源竹雕的工艺特点是用材考究、刀工繁复细腻、意境深远。

  文记糕点原材料来自岷江沃土滋养的糯稻、绿豆、花生、胡麻、玫瑰等,经过调配制作,有核桃糕、绿豆糕、鲜花饼、米花糖、花生占等几十种类型丰富、口感细腻的糕点,是都江堰著名的伴手礼之一。

  在天府之源的都江堰青城山脚下,马氏家族百年来一直在传承传统竹椅的制作工艺。2016年列入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因制作的竹椅扎实耐用、美观而被世人推崇,有了“马椅子”的美誉,后来也将这门手艺的传承人称为“马椅子”。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