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得者均出自人工智能(AI)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这一消息成为10月24日至26日于浙江东阳横店镇举办的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2024CNCC)的热门话题。在此次大会上,特邀报告以及众多分论坛中,来自计算机科学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当前,人工智能已跃升为一种通用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正以何种方式重塑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范式?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和力又源自何方?为此,2024CNCC举办了一场专题大会论坛,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并从“道”与“术”两个层面,剖析其发展路径和实施策略。

“人工智能+”各行各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索洛在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会进入一个稳定状态,这之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论坛主持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求是特聘教授吴飞对此进行解释:“在科技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就是‘通用目的技术’,现在人工智能就是这种技术。”

通过梳理技术发展史,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所长陈熙霖提出,新质生产力中的“质”体现在要用新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要渗透到千行百业,成为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王延峰用3个“新”分析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第一是技术创新,即AI为通用目的技术所带来的革新和变化;第二是模式创新,即生产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优化配置;第三是在思维和思想层面的创新,我们面临着新挑战新形势,因此,“质”意味着更高的质量和更高的效能、效率。

王延峰曾引用比尔·盖茨的名言:“我们往往会在一个新技术的前5-10年中过分高估其创造力,而在接下来的5-10年中却低估其潜在的破坏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他进一步指出,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秉持长期主义的态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长期内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供强大的助力。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的负责人汪素南指出,提升新型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依托高科技手段和推动绿色环保,“具体而言,则表现为‘人工智能+’融入各个行业领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