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永顺在线 正文

在“科学T大会”的桌布论坛环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青少年代表以及荣获诺贝尔奖等国际科学荣誉的科学家们,他们共同围坐一堂,就生命的起源、物质循环利用以及人类未来等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青少年以敏捷的思维和流利的英语能力在外国科学家面前大放异彩;而外国科学家所提出的思想和疑问,亦激发了青少年的思考,促使他们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关于“人类的未来”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中,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在铺有白色桌布的桌面上,留下了“Diversity(多样性)”这个单词。他面对在座的青少年们,深刻地说:“多样性构成了我们社会的鲜明特征,而在这样的多样性中追求公平与平等,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我们正迎来新的技术条件,这将为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把“人类的未来”问题引导到人工智能这个科学问题后,莱维特表示,在很多领域,GPT等大语言模型已比人更聪明,所以人工智能和人是平等的,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方面,研发团队用人类积累的海量信息训练大模型,让它们越来越聪明;另一方面,人通过不断地向大模型提问,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莱维特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潜在敌人。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普及,它们有望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助力提升人类社会的平等性。

深圳零一学院学生古宗霖说:“莱维特教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我认同他的观点。”在圆桌讨论中,古宗霖表示,大语言模型堪称活的百科全书,但在解答数理化等理科题目时经常出错,所以今后要提高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让它们成为合格的科研AI助手。

在讨论“生命的起源”问题的圆桌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与莱维特一样,也把宏大的问题引导到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上,他说:“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今后你们会给胎儿做基因检测吗?”

这个问题瞬间激发了在场青少年的热议。“基因检测确实在预防出生缺陷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如果基因检测技术未来能够扩展到与遗传病无关的领域,例如外貌和天赋,我个人是不会选择对胎儿进行这类检测,更不会借助基因技术来改变胎儿的基因。”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舒琪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更愿意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轨迹,将选择权留给他们,而不是替他们做出决定。”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利用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来改变胎儿的基因,存在着巨大的伦理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