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麦积生活在线 正文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富润社区内,孩子们亲手打造了一片名为“和润花园”的种植园地,园中的种植箱上挂着他们创作的诗句。三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废的绿地,经过一番精心改造,它已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怀抱。

近期,漫步于富润社区的街头,目光所及,“和润花园”周边的树木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每一棵都穿上了由温馨的“毛衣”。富润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张俊华向笔者透露,这些别具一格的“毛衣”是由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一群热心的妈妈们共同手工编织而成。而毛衣上装饰的毛绒玩偶,则是由社区的孩子们慷慨捐赠的,它们曾是孩子们童年时光中的陪伴,如今以这样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为社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2021年,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儿童的生活环境与权益保障。进入2023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携手23家单位共同推出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以及公园的目标。随着该方案的逐步实施,北京市内多家儿童友好社区陆续落地,其中富润社区便是这一进程中的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首都的实践成果。

张俊华介绍,富润社区建于2001年,目前有常住人口3346人,其中12岁以下儿童215人,12岁至18岁青少年184人。20多年来,社区儿童数量增长了约30%,常有居民反映富润社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不足。居委会在走访调研后发现,儿童群体还存在着社交不足、社区参与度低、话语权弱、与自然隔离等问题。“在钢筋水泥森林的高密度城市空间中,儿童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非常重要。”张俊华说。

基于社区特点,富润社区从2019年起开始尝试打造对儿童更加友好的环境,最初改造的就是那块养护不佳的绿地。经过社区调查,93%的居民希望治理绿地,大部分人希望将其改造为社区微花园或菜园。社区发动社区里的孩子一起设计,建起“和润”生态花园和菜园,并组建由家长和孩子参与的志愿队。

全职妈妈郑晓燕是参与花园和菜园建设的“老成员”。社区设置了厚土种植箱和生态堆肥箱,郑晓燕就带着孩子一起在种植箱里种上蔬菜,把家中的厨余垃圾埋进堆肥箱里,变成花草蔬菜的肥料。

郑晓燕和其他志愿者作为“轮值园长”,负责定期管理花园与菜园,不定期组织社区的孩子参与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制作植物标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劳动,打造儿童友好乃至全龄友好的生态花园。“孩子们都在城市长大,对蔬菜的了解仅限于饭桌上的一盘菜,很少参与植物生长的全周期。”郑晓燕说,“养在盆里和生长在土地上,是完全不同的。花园最开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体会植物生长的过程。”

社区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了“节气”相关活动。清明谷雨之际,孩子们播种蔬菜,体验种子的成长之旅;大暑和小暑制作树铭牌和昆虫屋;立秋霜降时,制作秋日花园的自然笔记;到了立冬,还能体验堆肥与植物插花。在“和润花园”里,孩子一年四季都能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创造更多亲自然环境的同时,富润社区还尝试了社区儿童书屋、楼门文化、儿童悦游地图等“儿童友好”实践。在每层楼道里,都有一面手工制作的“楼门文化墙”,走出电梯就能一眼看到。每层楼道的主题都各不相同,有的挂满了手工制作的植物标本画,有的装饰着不同形状的树叶书签,有的通过绘画表达对社区的期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由社区孩子们设定主题、交流方案,并亲手制作。

郑晓燕的女儿刘奕含今年14岁,是最早一批参与“楼门文化小小设计师系列活动”的孩子。最初,在社区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刘奕含和同楼层孩子一起在儿童公共书屋讨论方案设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再拿着汇总的图纸挨家挨户征集邻里意见。

“第一次她不敢,让我去,我说我可以在旁边站着,但任务必须由你自己完成。”郑晓燕说,女儿最初为此很头疼,但随着邻居家的门被一扇扇敲开,她发现邻居其实都很和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奕含已能独立地、流畅地执行方案,无需母亲的持续支持。“参与这次活动,孩子感受到了显著的成长,与周围邻居的交往也更加频繁,社区氛围变得更加和睦。”郑晓燕这样评价。

在儿童友好的探索领域中,有一个被称为“一米视角”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张俊华认为,孩子们若能以“一米视角”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个人的潜能,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此外,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还能带动家庭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热情,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理想状态。这样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整个城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众多社区正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细节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小区内的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